20世纪70年代,以中日两国开展海上集装箱试运为标志,我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真正开始启动。1979年,我国开展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港口共完成吞吐箱量3.3万标箱。1997年中国大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关,2007年,这一个数字将超过1亿标箱。20年间,中国在世界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
资料显示,我国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铁道部成立了集装箱运输营业总所,率先开办了国内小型集装箱运输。水运部门则分别在1956年、1960年和1972年3次采用铁路集装箱进行了短期试运。
20世纪70年代初,严重的压船压港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同时中日贸易当时有了大幅度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组织中国海运国际集装箱运输试运。在交通部的组织下,1973年4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与日本新和海运、日新仓库两公司在北京经过协商,达成了在中日航线的杂货班轮上,使用小型集装箱,在我国上海、天津和日本大阪、神户、横滨之间开展试运的协议,试运期为2年。1973年9月,日本新和海运派船运来空箱并在上海港装箱,10月,天津港开始接卸第一条船,到年底,完成了4艘船的集装箱装卸任务。
试运工作标志着我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启动。1974年11月,交通部、外贸部协同,先在天津港,后在上海港、青岛港利用外国杂货班轮,采用空箱进、重箱出的形式,开展了20英尺国际标准箱试运。为期两年的中日两国间小型箱试运工作,为我国开展规模化国际标准箱运输,积累了宝贵经验。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1977年8月,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欧洲考察归来后,对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决定支持天津港把即将进行建设的21号泊位“按世界当前最先进标准做配套,按现代化标准搞出一个样板”,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先进的专业集装箱泊位。为此,交通部从丹麦聘请专家来天津咨询,并组织港口考察团,赴丹麦、瑞典等6个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码头进行系统考察,并将考察的成果用与天津、上海、广州等第一批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中。同年8月,交通部又召集上海、天津两港以及天津建港指挥部,专题研究集装箱运输问题,就天津、上海两港集装箱专用码头、专用机械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建设、施工,以及专用运输船舶、车辆的准备纳入交通部规划和计划。我国开展规模化国际集装箱海上运输的准备工作正式启动。
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交通部申请从国外购置部分集装箱港口装卸专用机械设备的报告,批准用中远买船贷款中的一部分,为天津、上海、黄埔、青岛四港,从日本进口149台集装箱装卸用的大小叉车,以形成中国港口最初的国际集装箱装卸专用设备。1977年12月,交通部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正式开辟中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航线问题。会后不久,天津港就开辟了两条从日本转口的国际集装箱航线,一条到澳大利亚,一条到北美。
1979年9月,我国第一台由上海港机厂和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起重量为40吨的集装箱装卸桥,成功配备在了天津港21号泊位。随后,我国第一台集装箱跨运车、第一台铁路集装箱桥式起重机相继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1979年全年,上海、天津、黄埔、青岛四个主要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万TEU。
可以说,从1973年至1979年,中国集装箱运输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无论从运输规模、海铁联运、集装箱专业码头场站基础设施建设、集装箱工艺设备的制造、国际集装箱航线开辟、集装箱运输专业化、标准化管理、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方面来看,中国的国际集装箱运输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尤其是信息化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进入了茁壮成长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逐步把交通运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国大陆涌动,中国经济建设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动了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扩大。发展综合运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1980年1月,我国第一家集装箱运输公司——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正式成立。同年4月,具有独立编制的天津港集装箱公司成立。1980年,我国大陆第一座国际集装箱专用码头——天津港3港池21段集装箱泊位正式试投产。至1980年末,我国已有上海、天津、青岛、黄埔、大连五个港口开展了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并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6.46万TEU。但港口集装箱化比重仅为3.2%,全国仅拥有岸边集装箱装卸桥2台。
采用全集装箱船运输也是集装箱运输向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978年9月,中远上海分公司“平乡城”轮装载162个国际标准集装箱从上海启航,驶往澳大利亚悉尼港,这标志着中国全集装箱船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开端;1979年4月,中远上海分公司“柳林海”轮首航抵达美国西雅图港,中美航线月,交通部已确定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37条航线个航班正式纳入正规化班轮。在中美航线开辟成功后,中远集团随后又陆续开辟了中-日、中-欧、中-澳、中-西非全集装箱船航线。全集装箱船航线的不断开辟,标志着中国集装箱运输朝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集装箱运输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近30%,至1985年,继上海、天津两港后,青岛、大连、广州、黄埔、海口、厦门、福州、汕头、湛江、宁波等沿海港口都具备了接卸国际集装箱的能力,内河港口——张家港港、南通港也具备了接卸集装箱的能力。至此,在中国东部沿海,国际集装箱港口布局基本形成。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受经济迅速增加的驱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集装箱运输的上涨的速度始终以远超于世界平均增幅(6%-8%)的水平发展。1990年至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平均上涨的速度为30%。其中,“八五”期的平均增速为31.4%,“九五”期的平均增速为30.1%,“十五”期的平均增速为28.4%。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个集装箱运输大国的发展速度。
1997年,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关,达到1076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化水准不断提高,平均年增长2%——3%,到1997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化率已达60%。1998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标箱,2000年达到了2263.8万标箱,仅仅3年时间,吞吐箱量翻了2.3倍,其发展速度令全世界瞩目。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较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可以说,我国已初步形成大陆沿海港口集装箱港口合理布局——上海、深圳、青岛、宁波、天津、广州、厦门和大连等8个港口是我国沿海的集装箱枢纽港,分布在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中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北部的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上海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我国大陆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的地位,1994年突破了100万标箱,2000年成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的港口,2003年与深圳港一起突破了1000万标箱;2006年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 2171万标箱。仅今年1至10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到了2159.87万标箱。
同时,目前,我国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也已覆盖欧洲、美东、美西、澳大利亚、南非、地中海、波斯湾等区域,已经形成了远东——欧洲、远东——美洲和欧洲——美洲(跨大西洋)三大主干线。国际班轮航线且航班密度逐步的提升,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环球班轮运输网络。以干线航线、支线航线和喂给航线构成的集装箱海上运输网络也已基本覆盖全球。
另外,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集装箱船队的发展也很快。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从事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船公司有150家,拥有船舶1080艘,30余万箱位。而作为我国最大的集装箱运输班轮公司——中海集运和中远集运,早已跻身世界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之列。截至2007年11月,中海集运已经营集装箱船155艘,运载能力为45万TEU左右。目前,中海集运4000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已占中海集运的总运力的80%以上。根据权威机构最新统计,中海集运运力规模已在全球班轮公司中排名第六,在中国港口的集装箱航运业占据主导地位。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透漏,中海集运还将逐步提升船队实力,扩大船队规模。未来几年,中海集运将有8条1330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投入运营。预计到2011年,中海集运公司将拥有船舶180多艘,总运力超过63万TEU以上。
而截至今年9月1日,中远集运公司的已经营集装箱船舶 146艘,总运力达43.2万标箱,在全球班轮公司中排名第7,按照该公司的集装箱船队发展计划,到2008年底,中远集运公司的掌握和拥有的全集装箱船舶将达到148艘,运力达65万TEU;到2010年底,集装箱船舶将达到166艘,运力将达80万标箱。
在集装箱运输的沿海内河集疏运系统方面,近年来,国内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已成为水上运输的增长点。1997年,全国内贸标准箱港口吞吐量为10万TEU,1998年已超过66万TEU,1999年又突破了150万TEU,包括中国海运集团等10余家从事内贸水路集装箱运输业务的航运企业,已开辟航线多个港口,每月从全国港口开出的航班达26多班,初步形成了“三圈二线”干支线网络,即以黄浦港为中心的华南区域,以上海龙吴港为中心的华东区域,以大连、青岛、天津港构成的环渤海湾区域,以及连接这三大区域的南至海口、湛江、汕头等港,北至营口、锦州等港的两条南北干线,此外,还开通了上海至南京、汉口等地的长江干线,把长江干线与沿海南北航线连接贯通,形成了沿海和长江“T”型集装箱运输通道。随着运输量的扩大,从事内贸集装箱运输的船舶逐渐增大,在南北干线TEU箱位的集装箱船,中海集团还投入了1000TEU箱位的集装箱船。预计到2010年,我国内贸水运集装箱运输网络将基本完善,届时,内贸水运集装箱运输量将达到700万TEU,港口吞吐量将达到1600万TEU。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class=app-image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