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与港口行业相关的政策,在规划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和发展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在环境保护方面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政策实施,加快绿色港口建设;在收费管理方面赋予港口经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市场化、规范化的港口收费体系逐步完善;在资源整合方面强调进行错位竞争,化解局部地区产能过剩矛盾,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政策导向对行业产生一系列正面影响如下:
《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港口设施。其中以集装箱干线港为重点,新建与改造并重,加大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天津、青岛、上海、苏州、宁波舟山、深圳、广州等集装箱干线港以及北部湾、东莞、洋浦等港口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LNG码头建设方面,建设黄骅、日照、宁波舟山、北部湾等港口大型铁矿石接卸码头,实施营口、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宁波舟山、厦门、揭阳等港口大型原油码头工程。天津、日照、南通、洋山、宁波舟山、深圳、广州、北部湾、洋浦等沿海港口重要港区进出港航道、防波堤、锚地建设加快推进。
内河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沿线主要港口通过码头专业化改造和新建扩建项目,加强集装箱、煤炭、铁矿石、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合理集中布局。内河港口老小散码头资源整合和改建升级稳步推进,实现规模化发展。
“十四五”时期,通过各级部门统筹协调联运、口岸、保税、物流等功能,港口多式联运效率与综合服务水平将得到提升。港口集疏运体系将建成,其中主要港口进港铁路建设和集疏运公路、内河集疏运体系将得到发展。进港铁路方面,重点建设唐山京唐、天津东疆、青岛董家口、上海外高桥、苏州太仓、深圳盐田等枢纽性港区进港铁路支线。内河集疏运体系方面重点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内河集疏运航道建设,构建集装箱海江(河)联运体系。
港口行业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5G、北斗等应用实现港口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港口码头智能化水平提升;既有集装箱、大宗干散货码头装卸设施的远程自动操控改造、港内无人集卡应用加大;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建成新一代自动化码头;运用BIM+GIS技术港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单一窗口”和线上线下协同服务下,港口、航运、铁路、公路等环节数据实现互联共享,运输物流便利化水平提升;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成,进口集装箱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应用建成。
截止2021年末,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为20867个,比上年末减少1275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419个、减少42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5448个、减少1233个。
截止2021年末,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为2659个,比上年末增加67个。从分布结构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207个、增加69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52个、减少2个。从用途结构看,专业化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27个、增加56个,通用散货万吨级及以上泊位596个、增加4个,通用件杂货泊位421个、增加6个。
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2年1-9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155454.0万吨,同比增长0.1%。
受疫情影响,2022年以来我国外贸货物吞吐量会降低。2022年1-9月,我国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值为342244.0万吨,同比下降3.3%。
近年来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增长,交通运输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累计吞吐量21933.0万TEU,同比增长4.0%。
2022年,我国港口码头PPP项目投资额有所增长。2022年1-9月,我国港口码头PPP项目投资额为737.39亿元。
我国在水运建设中的投资提高。2022年,内河建设和沿海建设累计投资额保持增长。2022年1-9月,沿海建设投资完成541.9亿元,同比增长7.3%;内河建设投资完成572.8亿元,同比增长5.3%。
水上运输业投资额保持增长。2022年1-9月,水上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为14.7%。
中国港口行业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沿海港口整体投资规模持续下降,内河港口投资规模仍呈上涨的趋势。中国沿海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中国沿海港口已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未来沿海港口整体投资规模或将进一步下降。近年来,中国内河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波动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转移以及“公转水”环保政策等因素促进了内河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计短期内中国内河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增长。
中国港口企业依然维持在景气区间。2022年第三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为104.79点,较第二季度略下滑0.59点,景气指数仍维持在微景气区间;信心指数为101.02点,较第二季度下降18.36点,由相对景气区间下降至微景气区间。港口企业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较二季度虽均会降低,但仍保持在景气线之上,港口企业家们对行业发展依然乐观。从各项经营指标来看,虽然港口的吞吐量持续下滑,泊位利用率会降低,营运成本继续上升,但港口收费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企业纯收入情况依旧较好。企业资产负债有所增加,不过港口企业流动资金仍然相对宽裕,企业融资难度继续降低。同时,港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新增泊位与机械投资较第二季度也有所增加。
根据wind港口行业上市公司数据,2018年-2022年9月,港口行业企业的营业收入、经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投资净收益、盈利、营业外支出、总利润、所得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整体呈增加态势;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入呈下降态势。整体看来港口业企业经营效益在逐渐变好。
港口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紧密关联。中国经济提高速度虽然短期有所回落,但长期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将不断加速,将直接带动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从而驱动中国港口的煤炭等大宗散货业务的发展。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稳步的增长对煤炭需求的驱动,将带动沿海港口对“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业务的需求。
港口的建设和经营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又具有竞争性,是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港口产能扩张使同一区域港口的竞争程度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区域港口整合的必要性。中国的港口资源整合不断推进,既包括产业链层面的整合,如上海港沿长江的资源整合,也包括行政资源整合,如福建湄洲湾的整合,还包括企业层面的资源整合,如浙江以及江苏省的资源整合。港口资源整合摒弃了相邻区域港口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实现了岸线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了物流网络系统,提高了效率。港口资源整合合乎行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港口整合将进一步加速。
现代港口的竞争正在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未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停地改进革新应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智慧型港口,将成为各大港口抢占新一轮港口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港口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港口运输装备的标准化,智能化,进而达到港口运输要素的全面感知,形成具有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柔性,保障有力的现代港口运输新业态,是未来港口行业的一种趋势。
港口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但通常也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影响区域。港口建设运营占用岸线、滩涂,消耗淡水、煤、油等资源,产生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粉尘、废气等。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使得“绿色港口”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目前很看重绿色港口的建设,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了相关规范标准如《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煤炭矿石码头粉尘控制设计规范》等,使绿色港口建设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依靠技术进步我国港口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如全面进行了集装箱堆场龙门起重机“油改电”,推广船舶岸电使用、流动设备LNG清洁能源使用等,普遍的使用了地源热泵、粉尘控制、疏浚土利用、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等技术,取得较好效果。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显著改善了港口环境,提高了港口绿色度。我国在港口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进行试点建设,摸索经验,随后推广,为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航运公司为降低运输成本一直在主导着船舶大型化的进程。我国水运行业技术规范中的设计船型也在一直更新,散货船、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的新趋势明显。
为适应全球船舶运输大型化的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港口往大型化、深水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提高航道、码头、堆场、集疏港交通、港口机械等硬件设施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综合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港口功能拓展的方向。为适应经济、贸易、航运和物流发展的要求,借助于港航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港口企业慢慢的开始由单一的码头运营商向综合物流运营商发展,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物流增值服务,包括货物运输、货运代理、货物包装、装配、分拨、贴标识等,同时港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包括港区,而且包括物流中心区,以实现网络化的物流运输组织方式,并带动临海产业的快速发展。
港口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具有较强的天然垄断性和资源稀缺性。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综合化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港口行业发展,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推行,保障港口物流畅通。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向建设交通运输强国迈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持续推动“港口新基建”、“一流港口”、“智慧港口”、“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建议将港口行业列为适度进入类行业,总体授信策略为“差异对待,深化合作,调整结构,防范风险”。考虑水运“十四五”规划布局、港口吞吐量、码头利用率、同业竞争形势等诸多因素,择优支持具有产业链优势的内河港口,吞吐量大、具备垄断优势的大型港务集团和专业码头运营商投资控股的沿海港口企业;择优支持符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大型专业港口建设项目。授信产品以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投资、项目融资为主,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