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是历时最久的战区。从1939年9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的最后一天,这里的事战都没有彻底结束。原因是部分远在大西洋的德国潜艇,在德国投降几天后才收到通知。
二战中,大西洋是英军乃至整个盟军运输补给的必经之路,盟军数百万士兵、装备及物资经由这里运往战场。德军在这里部署舰艇,目的是要切断盟军的补给线。据统计,在大西洋发生的战争中,共有100多次护航战斗、1000多次舰艇遭遇战。其间,德国潜艇击沉了盟军2826艘商船,毁坏了1450万吨军用物资。仅1942年11月,德国潜艇就击沉了142艘船舰。二战后期,原本占优势的德国潜艇再也无力扼守盟军这条生命线,特别是美国加入战争之后,德国潜艇更是节节败退,美国迅速派出大量新舰船,加大盟军的补给运输。
战后统计数据表明,德国潜艇主要集中部署于大西洋中部即格陵兰岛与冰岛之间。这里的盟军舰船缺乏空中掩护,德国潜艇在这里屡屡袭击盟军都得手。为应对德国潜艇,有一个名叫派克的英国发明家提出一个建议:将大型浮冰作为盟军空军的临时基地,用于起降战机,为盟军舰船提供空中掩护。
英国海军再三考虑后,采纳了派克的建议,准备将大型的极地冰山改造成浮冰岛。他们计算发现,一座浮冰岛如果要容纳皇家空军的战机,至少需要600多米长、30多米宽的跑道,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战斗机和轰炸机着陆和起飞。为避免飞机跑道不被海水淹没,还要建15米高的防波堤。要达到这样的建设标准,浮冰岛的冰块厚度要有150米才行。但他们找来找去,找到的冰块厚度只有四五米,远远达不到要求。
唯一能达到一定的要求的,只有格陵兰岛的大冰山。但新的麻烦来了:要将巨大的冰山切割成规范的“航母”形状很困难,而且冰山也不稳定,还容易翻转。
派克没有就此放弃,他研究之后发现,如果将水和10-15%的木浆混合形成的冰块,强度要比普通冰块高很多,还可以达到混凝土的强度。英国一家研究机构对这个设想进行了试验,发现只要4%的木浆就有充足强度,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被称为“派克瑞特”。
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大喜,将这样一种材料送给丘吉尔看,还当场在鱼缸里展示,只见材料刚放进去,外层便开始融化。到了木浆层,材料则与水完全隔离,很稳定。丘吉尔看了很满意,命令蒙巴顿用这样一种材料建造巨型的“冰船航母”。
1943年8月,蒙巴顿在魁北克会议上再次展示了这样一种材料,他向在场的美军军官说,这样一种材料十分坚固,没有人能破坏。不料,美国陆军航空指挥官阿诺德是个“二竿子”,当即拔出左,朝着材料开了一枪。子弹击中材料,居然被反弹回来,还擦伤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大腿,搞得保安人员一涌而出,以为来了刺客。
材料没问题了,剩下的事就是建一艘巨型“冰船航母”。这艘航母长609米,宽30米,船体厚9米,吃水深度45米,排水量约220万吨。相比之下,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排水量才10万吨。按排水量计算,1艘巨型的“冰船航母”,相当于22艘尼米兹航母!
这艘“冰船”如果建成,可搭载150架双引擎轰炸机和战斗机,由蒸汽涡轮发动机提供动力。“冰船”的外部由纤维制成的绝缘皮包裹,从而减缓融化速度。他们经过测试后,决定用加拿大的云杉树纤维。
派克建言说,“冰船航母”载重量约有100万,而1艘普通轮船只能载重1万吨左右。所以,“冰船航母”不但可以作为飞机的起降基地,还以用来运送货物。麻烦之处在于,世界上没有一点一个码头可以容纳这样一艘庞然大物。
鉴于此,他们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帕特里夏湖开始建造一艘规模较小的原型“冰船航母”,其尺寸为18米×9米,排水量1000吨。他们估计这艘小型“冰船”需30万吨木浆、2.5万吨纤维保温材料、3.5万吨木材和1000吨钢材,成本约为100万美元,这相当于今天的1450万美元。但由于设计的具体方案几易其稿,而且遇到一些技术难题,这艘小“冰船”的建造一推再推,最终定于1945年建成。
然而,还没等到1945年,盟军就找到了其他对付德国潜艇、解决大西洋空中护航的办法。首先,1943年8月,英国与葡萄牙达成协议,允许英国空军在亚速尔群岛进行反潜巡逻。1944年11月,美国又与葡萄牙签署了在亚速尔群岛建立空军基地的协议,盟军的飞机有了基地依托,补给线的空中护航问题比较好办了。其次,美国全力加快航空母舰建造,在二战期间共建造了151艘航母,其中122艘用于护航,有了“钢铁航母”,何必再建临时性的“冰船航母”?再次,盟军研发的新型飞机续航能力大增,有的可以直飞大西洋中部护航了。
综上原因,“冰船航母”计划搁浅。但科学家认为,其实这项技术是完全可行的,未来哪个国家如有需要,完全可能造出“冰船航母”。美国宇航局则认为,当年研究出的这样一种材料,或许将来可用于在火星或其他外星建设科研基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