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行业是全球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海洋资源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以及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关键的技术装备,为推动国民经济与国防安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发展状况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据Clarksons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2025年间,全球活跃船厂的平均产能总计达到3735万CGT,产能覆盖率为3.14年。这一数据反映出全球船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造船集团的产能饱和程度明显高于腰部与尾部集团。这表明大型造船企业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面对全球船舶市场的新船订单成交量下滑18.7%的挑战,中国船企依然表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2023年中国船企再创辉煌,在全球船舶市场中继续展现强劲实力,全年接单量蝉联年度冠军。
据统计,2023年全年,全球累计新船订单成交量达到4149万CGT。其中,中国承接了2446万CGT,市场占有率高达58.9%,位居全球第一。与2022年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中国船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船舶市场的领先地位。
我国中船集团、扬子江、中远重工、招商重工等大型造船企业,以及韩国的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企业在产能覆盖率上高于行业中等水准,显示出其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我国的船舶工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慢慢的变成了全球船舶工业的重要增长极。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船舶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国家经济和全球航运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当前已经崛起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中船集团不仅在超大型智能原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海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还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具备完整的研发、制造和配套能力,使中国从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中国船舶作为中船集团的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主要涉及船舶造修、海洋工程以及机电设备等业务。其整合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大型造修船、海洋工程等核心业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船舶行业产业链,涵盖了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中船动力、中船澄西等大型造船厂。
近年来,中国船舶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实现了全面突破。代表着造船业尖端技术的超大型LNG运输船、航母和大型邮轮,已经打破了海外企业的垄断,实现了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其建造过程中采用了中船集团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多种关键设备和材料。中船集团作为国内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为福建舰的成功建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现代重工,全称为韩国现代重工集团(Hyundai Heavy Industries),是世界级的综合型重工业公司。
自1972年成立以来,从一个制造小渔船的工厂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全世界船舶建造量最大的造船厂。
现代重工是韩国重工业发展的摇篮,公司不仅在造船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功进军多个相关领域。海洋设备、工业成套设备、发动机、电子电气设备、工程机械以及新能源领域都是其业务拓展的方向,这也使其成为一家综合性重工业企业。
现代重工旗下拥有七个事业部。其中,“造船事业部”与“发动机事业部”具有世界最大的生产规模,这使得现代重工在全球船舶行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国现代重工宣布已完成代号为KDDX的下一代主力驱逐舰的设计工作。这一项目是由韩国国防部于2020年委托现代重工开发的,旨在为韩国海军打造一款面向21世纪中叶的尖端舰艇。KDDX几乎全部使用韩国国产技术建造。从船体结构、作战系统到电子设备,KDDX都代表了韩国军用造船业的顶尖水平。这一突破性的项目彰显了现代重工在军用造船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三星重工)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韩国“三巨头”造船企业的重要成员。
作为三星集团的旗舰子公司,三星重工自1974年成立以来,引领着造船行业的发展。
其总部位于韩国首尔,业务遍布全球,涵盖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冶金、建筑等多个领域。
三星重工的产品线丰富,包括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超大型油轮(VLCC)、大型集装箱船、钻井船、FPSO、海洋工程船以及各种特种船舶等。
在钻井船、LNG运输船、FPSO等细分市场领域,三星重工一直保持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三星重工拥有现代化的造船设施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其巨济船厂的最大船坞——3号船坞,总长640米、宽97.5米、深12.7米,能够建造各种大型船舶。
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显示,在单体船厂中,三星重工巨济船厂以1100万修正总吨的手持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三星重工与卡塔尔能源就“百船计划”第二阶段订单进行洽谈。尽管双方最初透露的协议数量为6艘,但基于目前的情况,三星重工的订单数量已经翻倍。这也意味着卡塔尔能源“百船计划”第二阶段订单规模或将超过原计划的40艘。这一大额订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三星重工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先地位,更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韩华集团成立于1952年,总部位于韩国首尔,是一家综合性企业集团。该集团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业务,包括机械工业和石化工业等。
韩华集团在造船业务上拥有深厚的背景和经验,其旗下的韩华Impact公司不仅涉足液化天然气(LNG)和氢气发电业务,还与大宇造船的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FLNG)和LNG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LNG-FSRU)等技术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战略布局使韩华集团在造船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早在2008年,韩华集团就曾试图以6万亿韩元收购大宇造船,但因大宇造船内部的反对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资金问题而未能实现。然而,韩华并未因此放弃在造船业的拓展。
继收购大宇造船股份并参与STX重工的收购战后,韩华集团将目光转向了韩国第二大船用发动机制造商HSD Engine(原斗山发动机)。
2023年2月16日,韩华集团石油化学子公司韩华IMPACT与HSD Engine签订了收购其33%股份的意向协议,协议金额达2269亿韩元(约合1.77亿美元)。其中,19%为收购旧股,14%为有偿增资新股。
完成对HSD Engine的收购后,韩华集团将进一步整合船舶制造与发动机制造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综合船舶制造解决方案”。
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以造船及海洋工程制造为主业,船舶研发、航运、新能源发展为补充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造船企业之一。
公司的历史可回溯到1956年,当初是由一个修造船合作社起步,经过了1975年的迁厂、1999年股份改制、2005年的跨江建设新厂、2007年上市等一系列发展,如今已是中国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造船企业。
在全球造船行业中,扬子江的地位不可忽视。作为中国稀缺的大型上市民营企业之一,其产能使其位列中国境内最大的民营上市船厂之列,在手订单份额也位居全球前列。
扬子江船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造船、航运和贸易物流三大板块。在造船业务方面,该厂是全球前十大船厂之一,造船主业收入占比高达88%以上。
旗下拥有江苏新扬子、扬子鑫福、扬子三井和江苏扬子江四家造船厂,并配备大型干船坞三座以及大中型船台三座。
扬子江船业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生产设备,确保各类大型船舶的顺利建造,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和液化气船。此外,公司还承接海洋工程业务,如石油钻井平台和FPSO的制造。
航运业务方面,虽然收入占比约为6.7%,但利用作为船东的优势进行预签合同,为接单提供了便利和成本优势。至于贸易物流业务,扬子江正致力于将其位于长江沿岸的现有化工码头改造为LNG储配站,进一步丰富其业务多元化。
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重工)作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修理改装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重工企业。
自2016年12月成立以来,中远海运重工始终以建设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服务企业为目标。总部设在上海,依托集团的强大实力,致力于打造卓越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解决方案。
作为现代商船建造的领跑者,中远海运重工拥有9家大中型船厂,具备强大的建造能力。年可建造各类商船750多万载重吨,迄今已交付各类船舶860余艘。其中,10多个船型填补了中国造船业的空白,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中远海运重工同样具有开拓精神。年承建海工产品12个、海工模块20组,已交付50多个海工项目。从近海到深海,几乎覆盖了全部类型,多个项目属于世界首制和国际高端产品,充分展现了公司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中国修船航母”和“FPSO第一改装工厂”,中远海运重工在修船和改装领域同样具有显著优势。年修理和改装船舶可达1500余艘,无论是大型油轮、散货船还是豪华游艇,都能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作为日本最大的造船集团,其年造船能力高达90多艘,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实力。
今治造船旗下拥有今治造船、岩城造船、Shimanami造船、新笠户船坞、多度津造船、南日本造船等多家知名船厂,同时还与日本第二大造船集团日本造船联合(JMU)合资组建了日本船厂(Nihon Shipyard)。
今治造船的业务范围广泛,主要建造各类船舶,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汽车运输船、特种货船以及木材运输船等。
今治造船业务部门分为三大块,并拥有9家下属船厂,每年能建造超过90艘船舶。值得一提的是,其下属的丸龟工场正在建设,目标是一年可建造90艘船舶以上,这一规模在全国10个船厂中排名第一。
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工业”),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的装备制造业务板块的资源整合和管理平台,在中国海洋装备制造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招商工业布局了九大船厂、七大造修船基地,广泛分布于渤海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这些设施为公司的船舶维修改装、海工装备制造、特种船舶制造等核心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国际上,招商工业在芬兰、德国、波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或驻外机构,展现了其国际化的视野和布局。经过多年的发展,招商工业已成为中国三大国有海洋装备制造集团之一,为中国海洋工业的崛起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招商工业形成了“招商重工”品牌,展现出行业领先的综合优势。
招商工业造船业务主要围绕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和招商局金陵船舶鼎衡(扬州)展开。
无论是海洋油气勘探装备、FPSO等海洋油气生产装备,还是海洋新能源开发装备、特种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资源开发装备等领域,招商重工都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实力。
招商重工具备FPSO一站式生产能力,已成功交付百余个海工产品,成为全球主要的海工装备制造商之一。
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国江苏省靖江市江阴长江大桥下游10公里处,是中国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的代表之一。公司主要产品涵盖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及大型成套设备等多个领域。
新世纪造船有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包括一座配有600吨门吊的360×76×12米30万吨级干船坞、一座配有300吨门吊的280×83米深浅型干船坞,以及一座920米长的30万吨级深水舾装码头和一座304米长的10万吨级舾装码头。这些设施为公司提供了强大的建造能力,使其能够同时建造多艘大型船舶。
此外,公司还拥有一流的加工、起重、运输设备和设施,确保了从原材料加工到船舶完工交付的整个生产流程的高效运作。钢材年加工量达到25万吨,年产30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12~18艘,展现了公司在船舶建造方面的强大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造船是中国民营船舶企业中唯一一家获得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九国船级社工厂认可的企业。
新世纪造船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颗璀璨明星,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优质的船舶产品和服务。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诚信造船,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为全球造船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石造船株式会社(常石造船),总部在日本广岛,自1917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世界造船业的重要一员,是全球造船数量排名前十的造船公司。
常石造船第一代社长神原胜太郎最初从事海运业,即神原汽船株式会社,而后于1942年正式成立常石造船株式会社,开始建造和修理木质船,大多数都用在国内运输。
常石造船在日本国内拥有多个造船基地,其中广岛的总部是其最大的造船厂,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和设备,确保了高品质的船舶建造和修理。此外,为了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常石造船还在菲律宾设立了造船厂,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常石造船的产品线广泛,包括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各类船舶。这些船舶大范围的应用于全球航运市场,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其产品质量和性能均达到了国际标准,满足了客户对高效、安全的运输需求。
船舶行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兴衰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紧密关联。近期,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和海运市场的繁荣,船舶行业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在替换需求方面,当前全球大型活跃船队的平均船龄已经接近21.7年。根据历史经验,当船龄超过一定年限后,船舶有必要进行替换。因此,老旧船只的替换周期已经临近,这将逐步推动新造船市场的需求。
此外,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23年实施新的环保法规,新规将促使船东对现有船舶进行绿色改造或更换更加环保的新船。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刺激新造船市场的需求,有望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一个新的上行周期。
从历史数据来看,船舶行业大约每二十年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海运市场的改善,新接船订单同比大幅度增长9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高。这一趋势在2022年得到延续,新接订单金额同比依然增长了8.2%。这表明当前船舶市场正处于上升阶段。
整体而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全球经济快速地增长,海运量持续扩大,航运费率居高不下,为新造船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全球经济波动、下滑或战争等因素可能会引起船舶需求下滑,对整个行业造成冲击。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际形势的发展,以便及时应对也许会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谁敢为人先推陈纳新转产磁电能轮船, 接受磁动力发电机取代耗能热动力学。 磁动电能无耗能无污染无火灾无耗费, 燃油负重转载重耗能费变盈利谁能比? 中国发明磁电能新型磁动力电能轮船, 轮船制造工业开启永恒财泉美好未来。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