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主题为“深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介绍“我市深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总体情况。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大川,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孝芝,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提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坚持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充分的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城市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面对紧张激烈的科技竞争角逐,青岛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世界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实现“五连跳”,由2019年全球第80位跃升至2024年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是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指数榜单上,青岛连续四年位列非直辖类城市全国十强。在国家外专局发布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上,青岛连续13次位列全国前十。
科技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顶格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实现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145”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即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这一总目标,重点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为特色、以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方向发力,力争到2028年,科技型公司数、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5项重点指标“翻一番”。高标准编制科技强市行动计划,配套出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一批专项政策,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保持不低于10%增长幅度,打出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组合拳”。
科技引领产业取得新突破。聚焦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每年布局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实施“国芯万屏”“虚拟现实”“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星海互联”等科技示范工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功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发布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推动京津冀国创中心青岛研究中心、北航青岛研究院、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培育了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了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36%。
企业创新主体呈现新气象。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技术资源、匹配技术成果、深化产研协同。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17家,构建形成科学技术创新公司发展梯队。
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发挥好崂山实验室在国家海洋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总平台、总链长”功能,加强深海开发、海洋观探测等领域科技攻关。建设“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2项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产出硫化物固态电池等一批引领性成果。加快高速列车、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创中心建设。集聚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省重点实验室71家、市重点实验室279家,形成更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入选6家全球“灯塔工厂”和1家可持续“灯塔工厂”,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新提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专项行动,组建服务专班,对接成果供需,梳理成果3000余项、发布成果1200余项、对接成果近300项。加快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70家,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促进科技金融结合,通过科技金融特派员、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举措,累计助力企业融贷超过3800亿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2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80万人,3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