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数字化的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落户福州,迄今已连续举办七届。2023年福建数字化的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超53%。
十年来,福建全社会研发投入超6300亿元,7家省创新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1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633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三。
福建省“互联网+社会服务”应用不断拓宽。智慧医疗系统让患者享受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智慧教育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交通管理更加智能,群众一码出行更加便捷。
“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已进驻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逾45万项,超98%的事项已开通网上办理;闽政通App整合全省25类超1300项便民服务事项,让百姓享受更精彩的数字化新生活。
福建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化标杆企业200多家,培育7个国家级、34个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已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超过40个,为4000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69.5%,居全国前列。
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1.7%;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福建突破海洋水产育种技术,全省有50多个种业创新优势团队、1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良种研发培育,近年来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
福建海洋科学技术创新稳步推进,全省首个省级海洋高新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船用动力电池、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已占国内市场占有率近四成,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成功。
全球首制的227米深海采矿船、全球最大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中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探索二号”科考船、全国首台入级CCS半潜式渔旅融合养殖装备“闽投1号”……福建造海洋装备正在走向世界。
“丝路海运”逐步扩大海上“朋友圈”,兴泉、衢宁等多条铁路连通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全省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6个;“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单位达到317家,“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座港口。
福建空气更清新,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5%;水质更清澈,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8.7%;环境更清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中等水准的60%,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居全国首位。
福建大力扶持发展木材加工、竹业、花卉种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林业碳汇。“森林粮库”不断壮大,“不砍树也能致富”,“卖空气”也能挣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持续拓宽。
福建省绿色制造体系正不断健全,全省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个、绿色工业园区12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全省已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284.22亿元,支持绿色项目510个。
福建省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全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总规模3364.4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41.3%,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63%;绿色电力市场累计交易电量7.7亿千瓦时,绿证成交22.4万张。
福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三明、龙岩、南平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地龙岩……绿水青山正不断转化成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2023年,福建全省文旅经济总产值规模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72亿人次、6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61.3%。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502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1家12处,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有5A”的省份;拥有世界遗产5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
近年来,福建省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发鼓励措施》等政策法规,促进文旅消费“10条”、释放消费潜力“27条”等激励政策,“1+N”惠民惠企政策包等优惠措施,大力激发文旅活力。
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渊源,立足山海“两条线”特点,福建文旅热度正在稳步提升,今年泉州“簪花围”、平潭“蓝眼泪”等多个文旅IP先后火爆出圈,成为全国文旅热中不容忽视的“福建版块”。
从福州三坊七巷、泉州中山路,到湄洲妈祖、东山关帝等多元民俗文化;从闽剧、南音等传统艺术,到茶技艺、漆线雕等非遗技艺;从久远的昙石山、古闽越文化,到南洋侨厝、船政记忆……独特的闽派“文化味”“烟火气”正吸引慢慢的变多国内外游客体验感受。
关注官方微信